客服热线400-717-3456
“南阳挣钱襄阳消费”热议背后:文旅产业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
时间:2023-01-30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日前,在河南省南阳市两会上,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关于“南阳挣钱、襄阳消费”的发言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这源于在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3万南阳游客到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跨年过节后,该景区公开发表感谢信,感谢南阳游客的消费支持。

“从表面上来看,‘南阳挣钱、襄阳消费’是襄阳市的文旅产业对南阳游客吸虹效应的显现,但其背后的根源是两地越来越大的经济差距。”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襄阳市凭借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扎实的工业基础,在各竞争力榜单已稳居同类城市前列,而南阳市虽然是河南省的人口大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

同时,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规委会专家、中国城市科学院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马牧青等专家建议,南阳市应该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一些能够把跨区域消费转化成就地消费的旅游场景,但同时要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跨省消费引热议

1月7日,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发表给南阳市民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在刚刚过去的跨年夜和元旦小长假,超3万名南阳的朋友,跨越138公里赶赴湖北襄阳,与襄阳人民一起,共同迎接2023年的到来。”

信中,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除了表达对南阳游客的感谢外,还再次对南阳市民发出了邀请。

在南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当天,朱是西在发言中称,“这两天,不断有人发短信、发微信,(提及)襄阳华侨城给南阳人民的一封信,还打出题目、口号,‘南阳挣钱,襄阳消费’。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为什么在南阳挣钱,在襄阳消费?说明我们的服务业、我们的文旅文创产业落后。”

“南阳人不是没消费能力,关键是没值得让人消费的地方。”南阳当地人士向记者介绍,近些年来,“南阳赚钱襄阳消费”的现象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只是没有像今年这么集中、成规模,其主要原因是,南阳在文旅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每逢节假日本地无处可去。

“这其实是在当地缺乏有效服务而导致购买力外流的常见现象,通常是低线位城市的高端购买力和消费需求被周边更为发达的城市所虹吸而外流。”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这种现象在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的同时,但也引发了周边低线位城市的衰落,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不过,马牧青则认为,单就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这一孤立的娱乐休闲事件来说,并不能说明“南阳挣钱,襄阳消费”这一态势的普遍性存在。但从侧面反映了襄阳这一度假区对于跨省相邻的南阳市休闲消费者的强大吸引力,以及南阳市可能真的缺乏类似的娱乐休闲产品。

粗放型发展亟待优化

“南阳挣钱,襄阳消费”的热议,也让马牧青再次想到了两地对诸葛亮躬耕之地旷日持久的争夺战。马牧青告诉记者,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曾记载过一场襄阳人和南阳人争抢诸葛亮的官司;1990 年发行的《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主题邮票,最终相关部门不得不让两地各自举办首发式;2003 年初中语文教材收录《隆中对》一文的注解甚至引发南阳上下万人签名的反对活动;2008年襄阳的“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城市广告又一次激起了南阳人的抗议;直至2020年襄阳市古隆中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此间争议一直未断。

“这一切争议的源头恰恰在于东汉时期的襄阳古隆中地区曾经是当时南阳郡的属地,故而无所谓谁对谁错的问题,反而说明了两地文化、地理、经济上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马牧青表示。

但不可否认的是,南阳自古雄踞于中原大地,长江、黄河之间,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51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1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家,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37家;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8处……

仅仅从A级旅游景区来看,南阳也远胜襄阳。截至2022年,襄阳市全市共44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1家,4A级11家。但是,相比于襄阳,南阳市的文旅产业的综合效益较低。

数据显示,2021年,襄阳市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338.0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96.47亿元。同年,南阳市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7371.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8.76亿元。

由此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南阳市接待游客的数量比襄阳高出近1000万,但是旅游总收入却比襄阳少170亿元。

“南阳文旅行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大型的文旅集团,市场规模小,资金实力弱。”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南阳市文旅产业综合收益较低的原因是,南阳文旅产业经营粗放,文旅产品附加值较低,文旅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不高。

河南媒体大河报在分析南阳与襄阳间文旅交流时提到,大型、互动性强的文旅景点偏少让南阳的文旅行业“很吃亏”。大河报援引曾担任某知名景点品牌部负责人的说法,南阳城区目前较为缺乏大型的、互动性强的知名文旅景点,特色步行街少,文旅招牌之一的南阳府衙,周边停车难,开发缓慢,整体看,在南阳市区可选择、可游玩的文旅景点偏少。

加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经济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既影响文旅融合的投入,也影响旅游需求市场的规模。

南阳曾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区。河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时作为省会的郑州人口仅为866万,比地级市南阳少了161万。当时,南阳市是河南省唯一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地级市,常住人口为1027万。

但是,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郑州市成了河南省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省辖市,郑州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260万,而南阳市退出了千万人口规模序列。即便如此,南阳依旧是河南省第二人口大市。

不过,南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相对较小。2021年,南阳市GDP总量为4342.22亿元,而人口仅仅有527万的襄阳市,2021年的GDP总量达到了5309.43亿元。也就是说,南阳人口几乎是襄阳的2倍,但是GDP总量却比襄阳少1000亿元。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需求方的消费支持,相对襄阳,南阳不仅经济总量小,对文旅产业的财政支持必然有限,人均GDP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人均消费能力也有限,对文旅产业的消费支持相对就弱。”上述专家分析,南阳经济发展相对不足是制约南阳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

相对而言,襄阳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兴工业城市。近些年来,襄阳市农业发展由大转强,工业经济量质齐升,服务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湖北省第2位、汉江流域城市首位。

2018年襄阳市开工文旅项目85个,投资总额达874亿元,这种大手笔的投资,南阳市是无可比拟的,其投资规模及户超过了南阳市近几年的文旅投资总额。

作为我国内陆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和物流枢纽,与汉江流域其他同类城市相比,襄阳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十堰、随州、南阳、安康等周边地区建立起便捷的交通网络,确保了在襄阳购物的效率性、自由性及体验性,大大提升了襄阳的消费辐射带动力。有专家表示,襄阳凭借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扎实的工业基础,在各竞争力榜单已稳居同类城市前列。

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南阳市两会上,谈及“南阳挣钱,襄阳消费”话题时,朱是西还提出一系列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反思,特别是分管领导、主管部门、有关部门,要认真反思,要迅速制订方案,2023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在制造业方面,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文旅文创方面,必须有大的突破。

南阳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消费和文旅文创产业发展,也提出了相关要求:打响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南阳历史文化内涵,找准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南阳地位,启动黄山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南阳文物活起来;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推进老界岭、五朵山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一批中医药康养基地,着力打造康养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文旅业态;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叫响“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城市品牌。力争接待游客8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

日前,南阳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目前,南阳正在征求意见,2023年要从外地引进新项目,建好游乐城、文化城、娱乐城。

“南阳如果要打破这种局面,确实应该推进南阳城市发展与服务业发展,并且保持与襄阳的同步化和均等化。”柏文喜认为。

“南阳要自然资源有自然资源,要历史文化有历史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旅游大市,但是没有核心景区。有些景区票价过高,票价与景区设施、服务不相符合。”上述南阳当地人士还表示,在做强文旅产业方面,南阳市应该做减法,重新对旅游资源进行梳理,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一些能够把跨区域消费转化成就地消费的旅游场景,而不是撒胡椒面,任何类型的旅游项目都做,但又做不深入。

不过,马牧青则表示,南阳、襄阳同饮一江水,山水相连、风俗相近、人文相亲,在城市资源、产业方面具有互补性,跨省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可以互利双赢,但是在文旅产业方面,需要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旅游业最讲究差异化,单就休闲旅游产业来讲,如果南阳市在一百多公里之外的短距离内也去搞这么一个娱乐休闲项目,双方市场必然分流减半,尤其在同一区域内。对于小半径的休闲消费,两地也许可以同质化发展,但对于大半径的旅游产品,两地联动互补发展才是正道。”马牧青表示。

作者:王登海
来源:中国经营网

原文网址:http://www.cb.com.cn/index/show/zj/cv/cv135193311261

*除《河南旅游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河南旅游网立场。
Copyright © 2008-2022 UHENA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0907724 400-717-3456 传真:0371-60907734
豫ICP备11007080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